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小火慢燉 <第九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得獎作品>

 
 
 
(文摘自102.11.12 自由時報/黃暐婷)
 
 
 
能夠描述「痛」的字彙太少了
心靈遭受的傷害,肉體承受的折磨,意志力被迫延展,看不見邊界與盡頭
叫人惶恐不安,卻又束手無策
 
 
 
那些確實的感覺
無論抽象抑或具體,都遠遠走在語言前方
 
 
 
為了表達,及讓人理解
我們最常使用的方式是譬喻:「心彷彿玻璃一樣碎了」
「我的頭根本是一顆炸彈,隨時會爆炸」、「肚子像擰抹布那樣絞痛」
除此之外,直接指稱痛的字眼,沒有了
 
 
 
我的胃部最近一直有灼燒感
悶悶的,沒有腹瀉,沒有絞痛,沒有排出任何血的顏色,就是悶悶的灼燒
好像有誰開著小火在那裡煲湯
不疾不徐,用小小的火,慢慢熬,慢慢煨
 
 
 
由於對一般工作和生活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我始終猶豫要不要去看醫生,直到有天深夜,胃部的火力突然增大,變成滾沸般的疼痛
我才掛了大醫院的腸胃科
 
 
 
「其實昨晚才出現很強烈的灼燒感,不然這半個月以來,都只是小火慢燉的感覺而已」
坐在診療室描述病情讓我很愧疚
 
 
 
醫院裡有太多坐著輪椅,或步行緩慢的重病之人
像我這樣年輕又能自由行走,不過是一點點不適罷,相較之下,我的疼痛實在太渺小了
 
 
 
「小火慢燉?」醫生停下敲打鍵盤的手,轉過頭看我
「嗯,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就是胃部有小火慢燉的感覺不會很痛
可是一直有人用小火在煮我的胃一樣
不至於痛得無法做事,但我一直意識到那火的存在」
 
 
 
「小火慢燉」,醫生看著我
意味深長地瞇起眼睛笑了一下,轉回電腦螢幕繼續敲打
「小火慢燉啊」,又重複說了一次
 
 
 
醫生估計是腸胃發炎
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安排照X光
在那張流水浮雲般的黑白顯影片裡,腹部處有許多一塊一塊大小不一的黑洞
醫生說那是空氣,過量但無害的空氣
生成的原因不清楚,不過至少確定了沒其他具威脅性的陌生物存在
 
 
 
「看得出來嗎?你的胃大約是在這位置
就是你一直覺小火慢燉的地方,這些黑洞一樣的空氣,應該就是造成你小火慢燉的原因
不過還好,只是空氣而已,所以才是小火慢燉吧
開二種胃藥給你,1、2天後,應該就不會有小火慢燉的感覺
如果小火慢燉的感覺還是沒有消失,或火變大了,你再回來掛診吧」
 
 
 
不知道這四個字究竟為醫生帶來了什麼樂趣
讓他在整個診療過程愉快地複述
或許在漫長的看診經驗中,從來沒有病患以這種譬喻描述腹痛
讓醫生有不同以往的新鮮感也說不定
 
 
 
是啊,還好只是小火慢燉而已,不是什麼悲劇性的結果
希望這幾顆小小的藥片進入我的身體後,能幫我把爐火關掉吧
 
 
 
評審意見/醫病之間-阿盛
 
 
文字順暢自然,剪裁得宜
形容胃部疼痛,頗有創意,敘述語調平和,道出一般輕病患的心理狀態
描寫醫師的反應、醫病之間的互動令人會心一笑
 
 
 
雖是小小題材,亦無驚人之語
但帶出一些尋常生活中的「啼笑皆非」,手法新鮮有趣
 
 
 
 
 
 
 
 
 
 
 
 
 

商務宴會,首重禮節

 
 
 
(文摘自102.11.12 自由時報/王乾任)
 
 
 
曾在日本國會擔任議員秘書的李芝慧小姐
在她的書《我在日本國會,一個台灣女生的華麗冒險》中提到過一段有趣的事情
她回憶,自己有時候得陪議員在國會餐廳同桌用餐
因為並非每次都是議員的餐點先上,有時會先上她的菜,頓時尷尬萬分
 
 
 
用餐困擾,需顧慮同桌的大人物
 
 
她心想:「不知是否能先吃,先吃當然很沒禮貌,然餐點上來卻不吃,乾晾在一邊也很怪」
再者,有時議員吃完了,她卻還沒吃完,甚至剩下的食物是自己愛吃的
或者沒吃飽,也只能忍痛放棄,與議員一起離席
 
 
 
類似的困擾,不少上班族應該都有
事實上,與職場地位比自己高出甚多的大老闆或大人物共同進餐時
到底該怎麼吃才對
 
 
 
好比說,自己很想吃眼前的食物
老闆卻一直跟大家說話,甚至是跟自己說著工作上的事,完全沒辦法用餐
只能乾瞪眼,聽大老闆說話
 
 
 
應付老闆,養成提前補充食物
 
 
大老闆吃完了要離開
且要其他人跟著一起離席,完全不管其他人到底吃完沒,實在很「跩」又「沒禮貌」
很多人都會這樣認為吧
 
 
 
說真的,大老闆們或許是沒顧到禮節
不過仍有貼心大老闆,通常會丟下一句「您們慢用,我有事先走」
但這種情況,多半是娛樂性質的晚宴
而非商務餐會,大老闆才會容許部屬留下來好好享用餐點
 
 
 
建議大家正確作法是,商務餐會前,應吃點東西墊肚子
如像李小姐那種不時得陪大人物共進午餐
又掐不準何時必須離開,更要養成在辦公室放點能夠補充食物的習慣
得知待會要陪大老闆用餐,只好先吞兩口墊肚子再說
 
 
 
商業宴會,只是一種豪華裝飾
 
 
雖說拿用餐時間來開會或社交,顯然會虐待腸胃,也無法好好品嘗美食
但,這世界截至目前為止的運作法則依然如此
人們喜歡以一起吃飯的方式,表達與對方的接納與親近
縱然是很私密的聚餐,都還是要考慮到必須臨時結束,無法享用餐點的情況
 
 
 
應該換個角度這樣說
工作性質的宴會場合上所提供的所有餐點
本來就只是裝飾,真正專業人士根本不會打算在此一類型的宴會上用餐
無論餐點多麼豪華、美好,因為,Business is Business
 
 
 
成為社會人,別在商宴大吃大喝
 
 
實際上,專業人士若有機會與重量級人物用餐
絕對會把握機會和對方攀談,或在宴會上多認識一些對自己工作與開拓人脈有幫助的人
忙得不可開交才是常態,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停下來好好吃飯
 
 
 
大人物通常也都會在出席宴會前就吃東西墊肚子
那也是為什麼他們可以說來就來,要走就走,席間完全沒動過筷子
因為商務宴會的本質就是商務,而非飲宴
 
 
 
真要吃好的喝好的
就會安排不受打擾的私人行程,不會約會公務上的關係人一起與會,這是社會人基本常識
卻也是社會新鮮人最常犯的錯誤
他們老是抱怨在商務宴會上沒辦法好好吃飯
 
 
 
記住,要趕緊跨過這一關,才能成為真正的社會人喔
 
 
 
 
 
 
 
 
 
 

再一次單身

 
 
 
(文摘自102.11.12 自由時報/喬思琳)
 
 
 
沒有人會想到有這麼一天
對38歲的妮妮來說,人生真的很諷刺,結婚13年的她,最近離婚了,再度成單身女郎
她害怕、沒信心,對於新的人生完全沒有把握
 
 
 
個性開朗的她會走上離婚之路
完全是因前夫劈腿,當時明明知道老公有問題
可是她卻不願去面對事情的真相
 
 
 
老公對她超級冷淡
二人在離婚前三年根本就沒性生活,放假時老公總不知跑到哪去……
 
 
 
任何一個女人都可猜到是男人變了心
可是妮妮像鴕鳥一樣,選擇不聞不問來逃避問題
對於這個名存實亡的婚姻,平常她用工作來逃避,假日時則是用酒精麻醉自己
 
 
 
有一天男人跟她說:「我們離婚吧」
婚姻生活雖讓她很不快樂,可是她卻不願意走上這條路,她死求活求
男人還是無動於衷,最後她沒辦法只能同意離開
 
 
 
沒有小孩的她開始新的人生
找房子、強迫自已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新的住處、新的朋友
 
 
 
雖然一切沒有她所想的那麼可怕
可是午夜夢迴時,她發現自己還是會淚流滿面,不知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
要被一個曾深愛的男人這樣傷害羞辱
 
 
 
時間慢慢消逝,她發現自己哭泣次數變少
也開始重新和別的男人約會
已經13年沒幹這檔事的她覺得有趣:「我完全忘記要怎麼和男人互動
也不知道要約會多久才能和對方上床」
 
 
 
寶貝,其實很多人單身一輩子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和異性互動
也完全不知道要約會多久才能和對方上床
單身,不是很多人所願,不過卻可以是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控制血糖,並不難

 
 
 
(文摘自102.11.11 聯合報)
 
 
 
找到鐵三角,控制血糖不難
 
 
57歲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
參加深夜脫口秀時表示,他患了第二型糖尿病
如減輕體重,病情將可獲得控制
 
 
 
93歲前總統李登輝也是罹糖尿病30多年的「資深」病友
他每天自己注射胰島素,加上控制飲食等,他說罹糖尿病「免驚、免煩惱」
要控制糖尿病,找到「飲食、藥物、運動」的鐵三角,再加上定期量血糖,控制血糖並不難
 
 
 
不吃澱粉控制血糖,大錯特錯
 
 
 
 
 
林伯伯得糖尿病,醫師交代要注意飲食
負責三餐的林媽媽也聽人說,含澱粉(如飯、麵..等)、糖、油的東西不能吃
青菜都要用燙的或水煮的
還聽說芭樂可治好糖尿病,這些是不是真的
 
 
 
很多人因誤解不吃任何澱粉類食物,醫師指如此反而不利血糖的控制
澱粉不能不吃,但要怎麼吃才適當呢
 
 
 
其實一天三餐,一餐吃一碗就可
如果能不吃白米飯改吃糙米飯、胚芽米會更好
因為同樣一碗飯,糙米飯、胚芽米飯的纖維質含量更高,可增加飽足感,進而控制血糖
 
 
 
有病患問聽說芭樂多吃可以降血糖
營養師表示,芭樂也是水果,吃多一樣也會造成血糖升高
營養師提醒,挑選水果應避免挑選甜份太高的水果如芒果、龍眼等
 
 
 
吃藥後馬上運動,血糖反低
 
 
運動能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改善血糖耐受性,間接降低對糖尿病藥物的依賴性
不過從事運動時,要注意血糖值
 
 
 
王伯伯有糖尿病,每天會早起運動
有一天運動回家時,在半路昏倒送醫,醫師診斷是因低血糖昏倒
 
 
 
王伯伯覺奇怪,出門前驗血糖
發現偏高,才決定先服降血糖藥再運動,怎反變成低血糖呢
 
 
 
原來是他服藥後立刻運動
體內沒食物製造足夠血糖,而運動和降血糖藥都會消耗血糖
所以反而使血糖過低
醫師提醒,糖尿病病友運動應在飯後60~90分鐘才進行
 
 
 
另外,第一型糖尿病病友,若血糖在250mg/dl以上
第二型病友在400mg/dl以上,表示血糖沒控制好,不宜運動,否則會導致併發症
出門運動時隨身攜帶糖片、識別卡,並穿布鞋、襪子,避免赤腳運動
 
 
 
自行停減藥,小心併發症
 
 
大部分糖尿病友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藥
很多人擔心長期吃藥對肝腎會有副作用,於是自行減藥或停藥
醫師警告,這樣會讓自己易血糖過高造成糖毒性,也易有心血管、腎臟病併發症發生
 
 
 
其實使用藥物治療後
配合飲食、運動,藥量是可減少的,但須經醫師調整
 
 
 
當併用兩種以上藥物都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糖尿病衛教師陳思羽建議病友,需要的時候,就該施打胰島素
 
 
 
罹糖尿病,併發症才可怕
 
 
麗娟最近都不大敢出門,更不敢和姐妹淘上街
主要是她走沒幾步就要找廁所,吃東西時,食量變很大,偏偏一下子就喊肚子餓
姐妹淘老笑她吃多還能變瘦,真令人「羨慕」
 
 
 
其實她很擔心,因為罹糖尿病去世的媽媽
當初被診斷出是糖尿病時,症狀和現在的她一模一樣
她猶豫要不要去做個檢查,但又怕結果和媽媽一樣,未來要一直吃藥
最後還要天天自己打針,越想越難過
 
 
 
國健署推估台灣有近150萬的糖尿病患
糖尿病是「慢」性病,是隱形殺手,一步一步「擴」及全身
 
 
 
主要是糖尿病初期多數沒有症狀
很多糖尿病患血糖過高數年,才從神經內科、眼科轉到新陳代謝科門診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併發症
大致而言,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眼睛病變
 
 
最常出現的併發症,一是眼睛病變
45歲的張媽媽,近日雙眼視力模糊,出入都要人攙扶
一開始以為是眼睛有毛病,到眼科就診後,醫生發現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是位於眼底感光的組織
糖尿病傷害到視網膜上的小血管、血管產生水腫、滲漏
當視網膜病變更嚴重時,眼底便會生成新生血管
這新生血管可能會造成出血,流到眼球中央的透明的膠質中,導致視網膜剝離
甚至會突發性失明
 
 
 
二、腎臟病變
 
 
由於糖尿病會損害到腎臟上的小血管網
使得腎不能過濾血夜的廢物到尿中
腎功能一旦下降,尿量減少,糖尿病友的2個腎臟都會受影響,到後來就須靠洗腎或換腎
 
 
 
醫師提醒,病友每年都要做「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以防腎臟病發生
而高血壓會增加產生腎臟病變的可能性,所以控制好血壓對糖尿病病友是很重要的
 
 
 
三、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剛開始會發現肢體末端整天都麻麻的,甚至沒感覺
有時一個小傷口,可能不知受傷而未處理或治療,就會造成傷口感染,嚴重者甚至要截肢
 
 
 
蔡先生糖尿病患
無意間發現左右兩腳指尖發黑壞死,是典型的「糖尿病足」
醫師用高壓氧治療合併清創手術,僅切除壞死腳指,才讓他保住膝蓋以下的腳部
 
 
 
四、易堆積加脂肪和膽固醇
 
 
糖尿病病人的血管壁比普通人更易堆積加脂肪、膽固醇
這些堆積物會阻礙血液供應心臟,易全身性動脈硬化,導致心臟病、中風或腳部循環不良
 
 
 
患者因心臟病而造成的死亡率是無糖尿病成人的2~4倍
而中風的風險也比其他人高出2~4倍
 
 
 
另外,美國醫界一項研究
血糖高的人易罹患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乳癌
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以上,併發肝癌最多
 
 
 
醫界認為,造成的原因是因糖尿病人
體內高血糖、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反應不好
且糖尿病和某些癌症都有肥胖、飲食失控、缺乏運動等共同致病因素
 
 
 
糖尿病雖易發生併發症,但透過飲食、運動及藥物控制
將血糖嚴格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就可嚴格控制造成併發症相關的危險因素
減少許多併發症的發生
 
 
 
控制病情,別怕打胰島素
 
 
40歲不到的柳先生,是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
罹病多年,血糖控制不好,醫師建議可以開始打胰島素
柳先生憂心忡忡的走進衛教室,挨完一針,他驚訝的說:「唉,不痛耶」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糖尿病衛教師陳思羽表示
國內病患對注射胰島素比較排斥
總認為是病情嚴重才需打針,其實相較於藥物控制,注射胰島素對糖尿病情控制較有利
 
 
 
一般糖尿病患為什麼怕注射胰島素
陳思羽感嘆這是國人的糖尿病知識普遍不足造成的
 
 
 
有病友說吃藥控制血糖較安全,最好不要打針
醫師指,某些口服降血糖藥物可刺激細胞製造胰島素
但有些病友服藥一段時間後,胰臟細胞功能漸漸衰退,若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降低血糖
就應適時補充,才能及早控制好血糖
 
 
 
陳思羽說,第二型糖尿病若在併用2種以上的口服藥後仍無法控制血糖
那就該改用注射胰島素
 
 
 
有些患者因害怕注射而延遲治療時間
造成血糖無法妥善控制,出現併發症後,才願意注射胰島素
 
 
 
其實現在胰島素注射針頭設計非常進步,且攜帶方便
新型短效預混型胰島素注射用藥,「上餐桌吃飯再打」,15分鐘見效
可及時有效控制進食造成血糖飆高情況
 
 
 
多年前有醫院引進胰島素幫浦
可全天監控病友的血糖變化,並注射基礎量的胰島素
不僅可以把血糖值控制得更平穩,也可免除天天打針的恐懼
不過健保不給付,病友得自費18~32萬
 
 
 
每天正常飲食,為何還是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血液中葡萄糖增加過多,卻無法減少」的疾病
為什麼這個病會是個問題呢?因為過多的血糖會傷害全身血管,引起各種併發症
併發症當中,有可能會造成截肢的「組織壞死」
有具失明風險的「視網膜病」,以及放置不管遲早需要洗腎的「腎病變」
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大血管受損,引起心肌梗塞及腦中風
葡萄糖是細胞能量的來源
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營養素,如無法供給至全身細胞,細胞就會因缺乏能量而死亡
這意味著人將無法活下去
然而,這麼重要的營養素
一旦增加太多,對身體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血糖」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那,血糖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增加太多
首先,讓我們先來思考一下,這個會造成糖尿病的「血糖」吧
五穀根莖類、水果、砂糖等食物中,含大量的醣類
經由飲食攝取的醣類,會被消化酵素分解成葡萄糖,再從小腸進入血液中
而血液中存在的葡萄糖,就稱為「血糖」,以數字來表現就是血糖值(單位為mg/dl)
進入血液裡的葡萄糖
大部分會被送往肝臟,轉化成易儲存的形式,儲存於肝臟細胞內
沒被肝臟儲存的葡萄糖,則被儲存在肌肉與脂肪組織中,儲存在脂肪的葡萄糖
就是我們所說的「三酸甘油酯」
進食後,因為血液中散布著大量葡萄糖
血糖值會急遽升高,於是肝臟開始快速吸收葡萄糖,轉化為肝糖
肝臟吸收不完的葡萄糖,則被肌肉及脂肪細胞吸收
所以飯後2~3小時之後,血糖值就會下降,回到與飯前相同的數值
在睡眠等非進食狀態下,血糖值會急遽降低
這時先前儲存的肝糖就派上用場了,它們會轉化回葡萄糖以穩定血糖,並被當作能量運用
像這樣,將飲食得來的葡萄糖
適當地作為能量源使用的現象,稱為「糖代謝」
如糖代謝不順暢,使得血液中的高血糖長期持續,就稱為「糖尿病」
「胰島素」運作,會左右你的健康
糖代謝是由複數個荷爾蒙共同負責
血糖一降低,身體就會分泌昇糖素、腎上腺素、皮質醇,幫助血糖升高
血糖一升高,身體則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
由此可知,幫血糖升高的荷爾蒙有好幾個,但能讓血糖下降的荷爾蒙,卻只有「胰島素」
這個唯一能使血糖下降的荷爾蒙,是什麼樣的荷爾蒙呢
胰島素是由胰臟裡的胰島β細胞所分泌
胰島素和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容受體」結合後,會向細胞發出「請吸收葡萄糖」的訊號
促使細胞吸收葡萄糖
就像鑰匙和鑰匙孔一樣
胰島素一和容受體結合,細胞的門就會打開,讓葡萄糖進入細胞中
使得血液裡的葡萄糖變少,血糖因此下降
無論葡萄糖多麼想進入細胞
只要胰島素不分泌,或不和胰島素容受體結合,吸收葡萄糖的門就不會打開
結果,葡萄糖只能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升高
倘若血糖只是乖乖待在血液中,那麼人類歷史就不會出現「糖尿病」了
殘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
會一邊破壞血管,一邊在全身循環,成為動脈硬化加速的原因
由此可知,會不會得糖尿病關鍵就在於「胰島素」
如果胰島素能正常作用,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會得糖尿病了
胰臟會判斷血糖多寡,調節胰島素的分泌量,讓血糖值維持穩定
過程可以整理為:進食→葡萄糖進入血液中,血糖升高→胰臟製造胰島素,分泌到血液裡→
血液裡的葡萄糖被細胞吸收→血糖下降
 
 
 
 
 
 
 
 
 
 
 
 
 

貧窮不可恥,無品才可恥

 
 
 
(文摘自102.11.12 聯合報/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報載有個隔代教養的國中生
因無父在校被同學霸凌到不敢上學,他哥哥為了保護他,跟嘲笑他的人打架
結果被亂棒打死,看了令人非常不忍
 
 
 
從研究得知,幼小時候心靈的受傷烙痕最深,且是隱性的
常會轉化在不同的情境出現
 
 
 
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
我們要從小教孩子:嘴長在別人臉上,你無法叫他不講,但你越反應,他越得意
你不理他,一個巴掌不響,自然就冷下來了
 
 
 
所以「止謗,無辯也」,不理是最好的抵制方法
當然無端被凌辱心中會憤怒
這時,歷史上有很多偉人的例子可以開導孩子,眼光放遠,心胸放大
君子爭一世,不爭一時,如韓信的胯下受辱等
 
 
 
口德是修養的一種
俗語說「罵人不揭短」,人怕傷心、樹怕傷皮
不要嘲笑別人瘡疤
 
 
 
其實人生的際遇是說不準的
所謂「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
嘲笑別人,除了傷人,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何必去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呢
 
 
 
惡作劇並不好玩,它其實很殘忍
多年前,一個國中生把剪刀豎在同學椅子上,同學一坐下,剪刀沒入直腸,血流如注,休克
但有時心理的傷害比形體的更殘忍
 
 
 
六十年前,有一個小學生穿著美援麵粉袋染的短褲去上學
他在練單槓時,被惡作劇同學把他褲子拉下來丟掉
那時,很少人有內褲穿,通常外褲也是內褲,他光著屁股吊在單槓上被所有人嘲笑
 
 
 
後來他考上醫學院,出國留學成為名醫
但他有個毛病,喜歡買內褲,只要看到內褲就非買不可,怎麼買都不夠
造成他太太很大困擾
 
 
 
這毛病一直持續到他回台奔喪
在夜裡突然做了個噩夢,醒來後想起六年級這件事,他才明瞭行為的原因
他後來跟我講起來時,非常的感嘆
當年脫他褲子的人,不知是否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有多殘忍
 
 
 
其實,無父有什麼可恥?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偉人是無父的,歐陽修四歲喪父,他母親用蘆葦在沙上教他認字
范仲淹也因家貧在廟裡讀書,一天只能吃一頓粥
 
 
 
貧窮並不可恥,無品才可恥
讀偉人傳記可啟發孩子的志向與信心
歷史絕對不是背年代,而是透過歷史,知道世界上的事都是事出有因,且因會帶來果
因此人要謹言慎行,不可傷到別人
 
 
 
有個學生很自傲跟我說:「老師,我不讀歷史,我只讀華爾街」
他以為只要懂得如何賺錢人生就圓滿
 
 
 
其實不讀史的人,他的錢保不住
因為世界變化太快,沒前人智慧的幫忙,錢易聚也易散
 
 
 
孔子說「不知史,絕其智;不讀史,無以言」
歷史不但教我們不重蹈前人覆轍,也讓我們從前人榜樣中學到自己行為的準則
 
 
 
「美德要用行為來表達,行為本身就是故事」
請多講歷史故事給孩子聽吧
故事能讓孩子感同身受,因感動而把別人行為內化成他的美德表現出來
 
 
 
 
 
 
 
 
 
 
 
 

無知小女人的厲害

 
 
 
(文摘自102.11.12 蘋果日報/中古小姐)
 
 
 
最近WEF世界經濟論壇
做了關於「男女平等」的調查,調查顯示在世界136國當中
日本男女不平等的排名竟在第105位
換句話說「男主外、女主內」依然是日本主流觀念
 
 
 
很多人也許認為,日本男人本來就大男人
但在日本待久後,我卻發現其實日本男人不見得都很大男人
而是日本女生很Enjoy在扮演無知小女人上
 
 
 
故作祟拜討好前輩
 
 
舉個例子來說,某場嚴肅會議裡
大家討論的議題完全不關新人直美小姐的事,基本上她就算不提出建言
也可選擇坐在那邊安分的當個聽眾
 
 
 
但當歐吉桑前輩們講話
直美也開始演了起來,她將雙手合十撐在下巴,嘟著小嘴深情款款直視對方
 
 
 
歐吉桑A說:「下周要去國外出差」(對!只是要出差,不是要上宇宙去外太空)
直美就會瞪大眼睛用超崇拜眼神說:「す∼ごい!」(日文,太厲害了)
嗯……到底哪兒找出那款眼神的
 
 
 
姊姊我就算遇見歐巴馬
都不見得拿得出崇拜眼神,更何況是一般歐吉桑
 
 
 
歐吉桑B說:「這問題不趕快解決,會對我方造成很大損害」
直美則會露出憐惜眼神
用握起小拳頭的手勢,看著B說:「請加油喔」
這個「応援」舉動,差點讓歐吉桑以為自己是要為國出征的奧運選手勒
 
 
 
單身女子這副德性就算,她們當了人妻,就更不得了
今井每天花5個小時在為老公做便當,做完便當又花2小時PO在臉書裡
 
 
 
「看喲,小熊臉好可愛喲」
不知情的人以為這話是6歲小女孩講的
可實際上卻是30幾歲主婦陶醉在自己做的便當裡的發言
 
 
 
如果男人愛便當就算了
偏偏我在公司裡看過很多已婚男,想盡辦法將「愛妻便當」賤價讓出
以換取在外用餐(哪怕只是麥當勞)的自由
 
 
 
主婦上約會俱樂部
 
 
而不做便當的主婦W小姐,則喜歡去約會俱樂部打工
我質疑「幹嘛找那種打工」,W小姐說:「因為最近宅急便的擔當換人了」
咦?宅急便大哥換人和打工究竟有什麼關係
 
 
 
「妳們上班族不了解,現在白天播放給主婦們看的電視劇尺度都很寬
可是晚上老公卻很晚下班,我一天裡能說到話的只有宅急便
那個帥的被換掉後,我只能到俱樂部找重新『當女人的機會』。」W小姐意味深長的說……
 
 
 
 
 
 
 
 
 
 


星雲說偈:究竟之道

 
 
 
(文摘自102.11.10 人間福報)
 
 
 
天福尚有盡,人命豈久長?最脆不過命,如風吹浮雲。
──《禪要經》
 
 
 
在這個世間上,人的壽命不論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或「人生七十才開始」
再長的壽命,還是有個期限
 
 
 
佛陀曾說:「人命在呼吸間」
也有俗諺說:「今日脫下襪和鞋,不知明日來不來」
意思是人命如泡沫、陽焰一般,無常不定
 
 
 
除了人以外,有些動物的壽命更短像牛、馬、狗、猴、羊,不過十多年的壽命
還有很多的生物如蜉蝣,早上出生,到了晚上就死了
如此看來,眾生的壽命實在是短暫而匆促
 
 
 
除了壽命有限,生命也是很脆弱
不堪老病、意外災害,隨時都可能毀壞,就像天上浮雲,風一吹就散了
 
 
 
即使明白生命短暫無常的道理
也有人會說:「死了以後,我要到天堂」
 
 
 
但「生天要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得仙」
要投生到天上,須培植相當的因緣條件如布施、持戒、禪定等福德資糧,才能如願
 
 
 
即使可到天界享受,天福也有窮盡時,天人也難免五衰相現
到了那時候,他會住得不安心
 
 
 
就像一棟華美房子,有花園、種種便利設施,找一個人來住
他住了幾天,也許就開始不安住了,為什麼呢?他沒有福報可受用這裡美好的一切
所以會產生許多的顛倒妄想
 
 
 
因此,佛法告訴我們,人天福報並非永久
不要貪圖生天的福報,應勤習佛法,進一步追求生命的永恆,超脫生死輪迴之外
這才是究竟的安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