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防不孝,生前分配財產宜三思

 
 
 
(文摘自102.11.22 蘋果日報)
 
 
 
老人生前分財產給小孩
但子女拿到財產後卻拍拍屁股走人,完全不盡奉養義務
類似案例近年來頻傳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吳玉琴祕書長昨沉痛地說
聯盟過去一直提醒老人家「生前分配財產,等於是交出尊嚴,千萬要三思」
 
 
 
吳舉例,數年前南部一名老婆婆生前把房子過戶給兒
但過戶後兒子開始忤逆不孝,老婆婆最後雖打官司討回房子,但母子關係從此決裂
 
 
 
預立遺囑隨時可改
 
 
2009年間,桃園一對林姓兄弟趁老父生病住院
騙父親領出700萬存款對分後落跑
還逼父親簽「不得請求扶養」切結書,老父氣得預立遺囑將遺產捐做公益
逆子在父親死後打官司爭產也敗訴
 
 
 
吳玉琴強調,生前交付財產不會讓親子關係變更好
反而可能是爭執的開端
例如子女拿到錢後翻臉不認父母,或分配不公引發手足糾紛等
可說是有百害無一利
 
 
 
律師張齡方表示
棺材本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最有保障,若非得在生前分配給子女
建議以預立遺囑方式處理
優點是遺囑隨時可修改,大權還是在老人家手裡
 
 
 
律師謝以涵則提醒
預立遺囑一定要符合法定格式,才是合法有效的遺囑
 
 
 
 
 
 
 
 
 
 


頻吃止痛藥,頭更痛

 
 
 
(文摘自102.11.22 蘋果日報)
 
 
 
不少人偏頭痛發作習慣自行服止痛藥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陳韋達醫師表示,偏頭痛發作時若在一小時內吃止痛藥
讓藥效即時發作,可減緩頭痛感
 
 
 
但過度使用止痛藥物,反會演變成慢性偏頭痛
且吃止痛藥的成效會愈來愈差、藥量愈吃愈重,又使偏頭痛更頻繁發作,變成惡性循環
 
 
 
周二次,算過量
 
 
陳韋達醫師建議,若止痛藥一周吃超過二次就屬過量
建議就醫找出偏頭痛原因,並加以治療
 
 
 
可經醫師診斷後服神經穩定劑、抗憂鬱劑等
可減少偏頭痛發作次數與嚴重度,進而減少對止痛藥需求
 
 
 
另坊間流傳喝咖啡可緩偏頭痛
這是因為咖啡因有輕微止痛效果,不過要注意咖啡因過量、上癮
也會造成頭痛次數增加
 
 
 
發作時,平躺休息
 
 
由於偏頭痛發作常伴隨噁心、想吐、怕光、怕吵等不適
建議此時盡量平躺休息,避免再接觸聲光刺激
 
 
 
日常想預防偏頭痛發作,應維持規律作息
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如果偏頭痛發作與食物有關如巧克力、起士、紅酒等
則應忌口這類食物或適量
 
 
 
 
 
 
 
 
 
 


討厭鬼和濫好人

 
 
 
(文摘自102.11.22 蘋果日報)
 
 
 
不要在無意間惹人厭
但也不要因為怕被別人討厭,就委曲自己
二者的差別很微妙
 
 
 
會招惹人厭,通常都是不自覺的
但若因為怕被別人討厭而委曲自己時,心裡可清楚得很
 
 
 
之所以會在無意中惹人討厭
並非真的是因個性多粗線條,通常是習慣不好、或在不夠了解對方情況下,踩到地雷
 
 
 
用餐到訪沒有通知
 
 
阿瑤有個好友,老喜歡在用餐時間找她
直接在樓下按了門鈴說:「我剛好路過,上來看看妳」
阿瑤勉為其難地禮貌招呼:「妳吃過沒,要不要跟我隨意吃點」
 
 
 
其實阿瑤只準備一人份的午餐
禮貌性問對方的時候,她還真沒有把握會得到什麼答案
但無論是哪個答案,都令她感到很困擾
 
 
 
如對方回答說:「好啊」,她不曉得要招待客人吃什麼
倘若對方說:「不用」,她也沒法很自在地逕自顧著吃飯而冷落對方
 
 
 
這客人,就是無意間惹人討厭的標準典型
她所犯的錯,並非要不要吃飯,而是到訪的時間,沒提前通知
 
 
 
當然還有一個更嚴重的錯誤
就是錯估彼此的關係,並沒好到可這麼隨意說來就來拜訪的地步
 
 
 
阿瑤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也沒好到哪去
她怕被對方討厭,就委屈自己,非但沒拒絕她的到訪,還招呼她吃飯
 
 
 
這就是「討厭鬼」和「濫好人」常湊在一起的緣故
不見得他們之間有真正的堅固情誼,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恐怖平衡關係
 
 
 
與人相處,要保持該有的警覺性,固然要審視自己的行為,會不會令人反感
但也不要因怕引反感,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意見
 
 
 
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則
就是:不要讓別人受委屈、也不要委曲自己
 
 
 
 
 
 
 
 
 
 


臉書上共同朋友

 
 
 
(文摘自102.11.22 蘋果日報/張曼娟)
 
 
 
「戀人在臉書上共同的朋友愈多,愈易分手」
在臉書使用的研究上,最新報告出爐了
 
 
 
我聽見身邊朋友在討論:「我們共同朋友只有2、30個,應該還算好吧」
「我聽說有的人是百分百的雷同耶」
「我覺得一定要把對方的朋友變成自己的,這種行為有點噁心」
「其實只為了想參與一下彼此生活吧,有那麼嚴重嗎」
 
 
 
我不禁想到,在沒臉書的年代,戀人們不是也有共同朋友嗎
彷彿擁有共同的朋友,才能顯現出情感與關係連結更穩固,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也就更深了
 
 
 
朋友變成分手判官
 
 
年輕時有個學姊對我說:「妳的男朋友如果沒帶妳去見他的朋友和家人
那就不是真心想跟妳在一起」
 
 
 
這句話像個緊箍咒一樣套在我頭上
一直在意著,什麼時候,他才會邀我參加他和朋友的聚會
 
 
 
身邊恰好有個令人不愉快的案例發生
美麗的女同學對男朋友費盡心機,極力討好,最後,男友還是跟她分手
原因是「身邊的朋友都不喜歡她」
 
 
 
這件事讓我產生了虛無感,不管我們現在有多麼融洽,都只是假象
他的朋友們才是最後的評判,隨時可能判我出局
 
 
 
曾經,我和一個男生在一起,交往一年多
我好友們從中部、南部上台北歡聚,我很希望男生可以和她們見見面
男生卻想盡辦法迴避
 
 
 
為此我很不開心,覺得他並不看重我們的情感
事後他告訴我,他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
 
 
 
而我也靜下心來思考
在男生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催促他與我的好友們見面
一定要帶著男友亮相,難道不是一種虛榮
 
 
 
成為戀人的共同朋友,也是有風險的
他們兩情相悅時固然很好
若情感生變,彼此怨懟,朋友得選邊站,那就真左右為難了
 
 
 
有了臉書之後,戀人們擁有共同朋友更容易了
只要按下一個邀請鍵,被接受的機率也很大
然而,按鍵之前應想想,我們真的這麼愛交朋友嗎?還是只想掌控戀人的生活
 
 
 
 
 
 
 
 
 
 
 
 
 


星雲說偈:智寶

 
 
 
(文摘自102.11.21 人間福報)
 
 
 
譬如不下巨海,不得無價寶珠;不入煩惱大海,不得一切智寶
 ──《維摩詰經》
 
 
 
在生活中,常有人因為害怕他人的批評閒話
就不敢做好事,這段經文提醒我們「不下巨海」,就「不得無價寶珠」
 
 
 
過去的商人為了得到稀世寶物,要到深海裡採寶
海裡的寶藏很多,如珊瑚、珍珠、各種珍稀的貝殼等,甚至還有石油、能源可開採
所以不下巨海,怎能取得難以計數的寶藏呢
 
 
 
「不入煩惱大海,不得一切智寶」
人人都畏懼煩惱,如遇到會產生煩惱的事,認為往往能避則避
其實那是錯誤的
 
 
 
 所謂「煩惱即菩提」
當一個人發心做善事、擔當眾生的責任,是無懼煩惱的
當一個人煩惱愈多,他愈能接受挑戰
 
 
 
尤其學道之人,一個人要與
「八萬四千煩惱魔軍」作戰,須要有充分的武裝、力量、很多的智慧巧妙
 
 
 
所以,即使在煩惱裡,學道之人也能藉由降伏煩惱的過程中,成長自己的智慧
如果不發心,沒面對煩惱的準備,便易深陷煩惱,無法出離
 
 
 
這四句偈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做善事或公眾的事,不要怕困難,遇到挫折也不要灰心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都應該要發心勇敢承擔
 
 
 
即使信仰佛教,奉行慈悲喜捨,也不是要做一個懦弱的人
反而要以大無畏的精神實踐佛法
做人處事能有這樣的信心、勇氣,智慧、功德福報也會慢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