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多元成家,不只同性婚

 
 
 
(文摘自102.11.20 自由時報/(社會學人),費蒙妮妮)
 
 
 
由多個社運團體組成的「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一般簡稱伴侶盟)
所提出的《多元成家草案》
 
 
 
其中的「婚姻平權」一案
終於在今年的10月25日在立法院完成一讀,準備進入後續攻防
 
 
 
某位藝人之前在臉書透露反對該法案之後
立即在各個網路平台引發激辯,可見此事之爭議非同小可
 
 
 
雖說目前的輿論常把焦點放在同性婚姻上
但各方的爭議卻已遠遠超出同性婚姻的範圍,有一些誤解需要釐清
另一些則值得我們留意和省思
 
 
 
三案並陳,惟有婚姻平權過關
 
 
伴侶盟所提出的三條多元成家的草案
分別是「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家屬制度」
 
 
 
首先,「婚姻平權」的攻防焦點
在於意圖修改民法972條
將「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中的「男女」改為「雙方」
等於是容許同志婚姻
 
 
 
其次,「伴侶制度」則是不限性別、愛情、性關係的二人約定
與婚姻制度的最大差別在於可單方解消關係,可說是更彈性和流動的親密關係
 
 
 
第三個「家屬制度」
則是不限性別、不限人數、不必有愛情或性關係的二人或多人的同居約定
也可單方解消關係,主要的特色在於互相照顧
 
 
 
由於伴侶盟在推動草案之時是三案並陳
目前在網路流通的訊息中,有不少誤解,都是錯把「婚姻平權」的草案
和「伴侶制度」與「家屬制度」的內容相混
 
 
 
但應注意的是:「伴侶制度」可單方解約
「家屬制度」可讓多人同居
但「婚姻平權」即使擴大了婚姻對象不再限於異性,但仍需遵守二人關係
且雙方同意方可離婚的現有法規
 
 
 
因此,多元成家草案包含同性婚姻,但不是只有同性婚姻
且「伴侶制度」與「家屬制度」因立委提案連署人數不足而未能進入審查
 
 
 
所以未來在觀察立法過程時,可僅把焦點鎖定在同性婚姻
但應避免移花接木,誤認未來的婚姻制度也將開放單方解約或是多P關係
 
 
 
婚家制度面臨考驗,新模式詮釋親密關係
 
 
從這次爭議可以看出
不論異性婚姻或同性婚姻,都把婚家制度視為珍寶
 
 
 
非常符合西歐在19世紀開始
的現代家庭制度理想,將愛、性、婚、孕、照(照顧及養育)融於一身
 
 
 
然而,英國社會學名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一書便指出,由於交通及資訊科技的進步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遠距離行動已稀鬆平常
不論求學、工作到親密,都可隨著電郵、臉書、Line、Skype、雲端系統等技術四處移動
使我們得以和遠方的人相遇、和靠近的人疏遠
 
 
 
這本發表在20年前(1992年)的著作
和台灣現今的婚家制度有若干符節
常往返兩岸的台商所身處的「通勤家庭」、留學生靠臉書隔海維繫著「遠距情愛」
在不同縣市工作只能週末相聚的「週末婚姻」
 
 
 
如今,「愛」可以是柏拉圖式的純戀、「性」可以是一夜之緣
「婚」搞不好只是生活夥伴、「孕」常聽到借種生殖、「照」仰賴私人儲蓄和商業保險
 
 
 
原本將愛、性、婚、孕、照一把抓的婚家制度
雖然絕不會輕易消失,但鬆動、分化或轉型,已是必須嚴陣以待的趨勢
 
 
 
若是對多元成家三草案稍加比較
「婚姻平權」保留著性、婚、照,但拓廣了愛至同性
且在孕上開啟了同志的收養權利
「伴侶制度」不但改變傳統的愛與孕,連性與婚都不一定要有
至於「家屬制度」最為寬鬆,除了留下「照顧」之外,愛、性、婚、孕皆可拋
 
 
 
由此可見,三個法案對親密關係的規定,可說是由嚴格到寬鬆,從固定到流動
即使現今並未列入立院審查
但的確值得每一位珍惜親密、愛護家庭的讀者好好省思
 
 
 
就算挪去同性之愛的選項
或擋下了多元成家的所有草案,我們遲早須設法面對
舊式的婚家制度已不再是鐵板一塊
 
 
 
大環境配套不可少,自由與責任須取得平衡
 
 
既然這三條法案象徵著由嚴格到寬鬆的三種親密關係模式
不禁使我們要問,依賴傳統家庭最深的老弱婦孺等弱勢者,在未來的親密關係裏有何保障
 
 
 
事實上,即使沒有多元成家方案出面逼宮
傳統婚家制度早就在這些任務上疲於奔命,至於多元成家方案
頂多是讓照養的提供者擴大到親屬之外,但也絕不應被視為福利制度的新靠山
 
 
 
台灣的社會福利學者們早已指出
我國的福利現制偏向「殘補式福利制度」,乃是以家庭主義(familism)為核心
將照養義務盡量推給家庭,以降低雇主與政府的責任
 
 
 
因此,我們對多元成家方案的想像不應只限於私領域
而是該連帶檢討社會政策面對弱勢之不足,及勞動政策對受僱者的高度不友善
才能避免重蹈家庭主義的覆轍
 
 
 
拋棄式愛情太傷人,承諾前請先省思
 
 
最後,但絕非最不重要的,是人們對待承諾的方式
美國心理學名家史騰堡(Robert J. Sternberg)曾提出「愛情三元論」
將親密、熱情、承諾,並列為愛情的三大要素
 
 
 
不論結婚者性別為何?也不論是婚姻、伴侶或家屬
在這不確定年代裡,人們很容易拋棄固定的關係,以保有永遠可以自由離合的可能性
 
 
 
可是在人生中有許多最珍貴的經驗
卻只有在自由與責任的平衡中才得以品嚐
 
 
 
不論未來對於親密關係的法案有何轉變
除讓愛好自由的人得到彈性,也別忘了讓重視承諾之人不受傷害
這是在法律條文上見不到、卻值得每個人在對人開口說出承諾以前,該省思的
一種絕不忍心傷人的美好品德
 
 
 
 
 
 
 
 
 
 
 
 
 


照片中的母親 <第九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

 
 
 
(文摘自102.11.20 自由時報/林育德)
 
 
這張照片中,母親坐在融融的春光裡,一臉歡欣
滿眼深情地凝視著鏡頭
 
 
 
背景是她看顧了一生的攤子,龐大幽暗
前前後後,圍繞簇擁著她的,是一箱一箱的日用百貨
琳瑯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手帕絲襪梳子剪刀牙刷牙膏香皂洗面皂洗髮精刮鬍泡……
 
 
 
迤邐蔓延如生命力旺盛的熱帶植物
遮覆占領了攤架上所有的空隙,復攀緣牽引,上了攤架的橫梁直柱,高高低低
繽紛掛滿了五花八色的絲巾背包領帶皮帶……
 
 
 
剛坐下去的時候
還只是無憂少女抱在膝前的一小片木匣
扮家家酒似的,光陰的魔法卻開了個蒲島太郎式的玩笑
一抬眼,竟成了這般龐大幽暗的負擔
彷彿她的攤子也會長高長大,有如昔日前前後後圍繞簇擁著,她看顧了一生的子女
 
 
 
照片中的母親,通常都是正襟危坐
抿著嘴,一臉莊重,眼神氤氳著淡淡的哀愁,像是隨著時光的流逝
色澤褪盡光影朦朧的沙龍照中,妥慎擺設的背景靜物
 
 
 
即使是旅遊中熱鬧歡樂的團體合照
她也多是顏色拘謹,手挽抱著父親的臂,像個害羞的小女孩,半躲在父親身後
睜著不安的雙眼,探頭窺看
 
 
 
唯有在這張照片中,母親卻放下了矜持
露出滿口參差的假牙
笑得燦爛自然,歡欣的情緒似乎也感染了故鄉陰鬱多雨的天氣
 
 
 
難得洋溢著和煦的春暉,明暗烘托
讓母親布滿了皺紋和曬斑的黧黑面容,自龐大幽暗的背景中跳脫出來,曖曖發光
 
 
 
印象中,類似場景的照片有好幾張
母親身旁立著兄姊或妹妹,有時還有正在採買的顧客,入鏡權充路人
 
 
 
這樣的照片,由來大約是:在外地工作求學的子女
偶爾興起了回家看望母親的念頭,出了車站,先不回家,直奔擺在市場口的攤子
因為母親是一定在的,一如觀音亭裡永遠端坐著不動的菩薩
 
 
 
子女那時或許正熱中攝影
一到攤子,舉起相機就拍,也不顧母親邊草草梳整邊笑著搖手抗議
頭鬃離聳聳,也沒有抹粉啊
來不及換上收在簞司屜裡的心愛洋裝,就這樣毫無打扮地上了鏡頭
 
 
 
我手上的這一張,是我在國外求學時
頻頻寫信回家,抱怨異鄉生活的寂寞苦悶之後,姊姊寄來給我的
 
 
 
和照片一起寄到的,還有母親寫來的家書
混雜著台語和日式漢語,反覆叮嚀:吃飽穿暖心情放較開欸早日學成歸來……
末了還一再道歉,說自己無讀什麼冊,未曉寫批,不知要講什麼才好
 
 
 
讀至此,遊子豈有不為自己的任性
而涕淚滿襟,沾濕了手中的信,滴糊了眼前照片的呢
 
 
 
照片中的母親,一臉歡欣
因為她深情的目光,正眷眷凝視著鏡頭另一端的姊姊
以及幾天後,萬里外的我
 
 
 
評審意見/親情的影印-阿盛
 
 
寫親情,從一張母親看顧小雜貨攤
的照片著手,並對比其他家庭合照或獨照,不錯的方式
 
 
 
藉由照片的對比,彰顯了母親的個性與心情
描寫一個人,其實也「影印」了一個世代的部分共同樣貌
文中「家書」,只節錄數語,卻相當動人
 
 
 
 
 
 
 
 
 
 


多元面向的策展力

 
 
 
(文摘自102.11.20 自由時報/王樵一)
 
 
 
最近1、2年,台灣的產業界流行起「上課」這件事
不只傳統的教育訓練課程受歡迎,市場上還出現一些特別的課程
像教人欣賞爵士樂、教人創業開店、透過遊戲教人提升創意發想力、口才、聲音訓練班
探索愛情真諦的心理工作坊、鑑賞珠寶
品茗喝茶、如何去美國上班……等,種類不勝枚舉
 
 
 
開創策展力事業
 
 
這一年來,個人在外開了好幾門相當冷門的課程
像是快速閱讀、快速寫作、出版提案等等,竟然也陸續開了好幾班
上述課程,全是付費課程,且價格並不算便宜,動輒上千元
 
 
 
這個時代的自我進修學習熱忱之高,令人驚嘆
不過,我並不是要談學習熱忱這件事情,我想說的是,因網路、搜尋引擎的成熟
過去以為冷門、小眾,不可能有市場因而被捨棄的工作
如今都有可能開創出一番事業
原因很簡單,只要懂得「策展力」
 
 
 
自費出版造成資源浪費
 
 
「策展」一詞
原本指的是專門從事藝術,或設計展覽活動規劃、推動的專業工作
 
 
 
到了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是策展人
在這資訊氾濫的網路時代,每天打開網路便湧入無止境資訊的時代
 
 
 
某個(即便是冷門)領域的專家,可透過網路
串聯一組有用的資訊,賦予關係,並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或是賦予意義
最後再透過網路送到有需要的人身邊
幫助其解決本身的問題的能力,而這就是策展力
 
 
 
多年來,台灣的產業界有非常多的高階白領專業菁英
收入高、專業能力強,很想透過寫作、出版來傳授自己的專業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或打開更大的市場知名度
 
 
 
無奈台灣出版產業相對來得封閉
不夠有名、沒有關係或不懂方法、出版門外漢
不懂如何主動向出版社毛遂自薦
大多只能被動等出版社找上自己,或花錢自費出版
 
 
 
此一現象造成了許多浪費
不是有料的專家跟不入流的出版社合作,甚至是根本沒辦法找到出版社
 
 
 
賦予關係也提出看法
 
 
有鑒於此一市場供需失衡的落差
因緣際會有了開課教授出版提案的機會,也進入了成人教育這個市場
看見懂得運用「策展」的威力
 
 
 
其實有些網路行銷公司
正是擅長利用網路搜尋專長,找出了一組他們認為市場上會有需要的資訊
賦予關係、提出看法,策劃了一系列
有別於傳統教育訓練的自我進修課程,而這正是「策展」
 
 
 
切入個人擅長領域
 
 
未來的商場,未來的專業人士
一定要具備強大的策展力,讓人人都是策展人
只要你有眼光、有觀點,能從一般人看似雜亂無章的龐大訊息中,懂得透過串聯
重組資訊、賦予價值,拉出一條有意義、有商業價值的線
就等於創造了一個前所未見的藍海市場
而這潛在市場的龐大商機,就由懂得提出策展觀念的專家達人獨享
 
 
 
試試看,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切入
在龐雜的資訊洪流中拉出一組前人未曾見過的資訊組合吧
由你獨享且挖掘不完的金礦,就隱藏其中喔
 
 
 
 
 
 
 
 
 
 
 
 

他是不是有「說謊癖」

 
 
 
(文摘自102.11.20 蘋果日報/鳥來伯)
 
 
 
在感情裡,如喜歡說謊
但對愛情非常忠誠,這樣要分手嗎
 
 
 
有個條件很好的女性朋友,非常幸運地遇到愛她至深的男友
男友專情也很疼愛她,凡事以她優先
給她自由不會過度控制,讓女人朋友們羨慕不已
 
 
 
只是,這男人什麼都不錯,就是愛說謊
說謊內容其實沒什麼大不了
例如,男人說自己在公司坐高位,出入有司機,但其實是謊報薪水、學歷,他只是個小職員
男人說有房產有遺產,但其實是無殼蝸牛,一家老小都要靠他養
說到底,就是個平凡無奇的人,沒有他自述地這麼高檔
 
 
 
然而,這些真相,並不會改變女人對他的感情
畢竟她也算高階,不需要靠男人,反在不斷溝通「為何要說謊」後,男友仍繼續撒謊
讓她不禁認真思考:我男友是不是有「說謊癖」
 
 
 
膨風習慣令人不齒
 
 
「現在很少能找到這麼專情的男人啦」
「他又不是愛賭博、會家暴或騙妳的錢,且他很愛妳」,很多朋友如是說
而她自己也很糾結
 
 
 
不是瞧不起男友真實的物質條件
而是無法忍受男友撒謊的方式是喜歡誇大其詞
把自己說得多飛黃騰達,也會在別人面前說大話,讓她不屑不齒,也得多一份心思去質疑男友的話
 
 
 
但他愛她一如往昔,從沒欺騙過她的「感情」,是否要因為他愛吹牛皮而分手?
也許,是女人騙了自己,男友才得想辦法騙她。哪個男人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不會竭盡所能地逞英雄?也許男人深知自己條件不如女方,為了達成女方的要求,才打腫臉充胖子,也許換個平庸點的對象,他還反而輕鬆。
女人或許心底不滿意對方的條件,但卻耽溺著對方的慇懃與體貼,男友欺騙她的內容,也許就是她想聽的,一直在要求自己不可能有的東西,對方當然得費力欺騙她,能怪誰?
 

大骨湯含少量鉛,應適量飲用

 
 
 
(文摘自102.11.20 蘋果日報)
 
 
 
有民眾詢問,小孩學校的營養午餐有大骨熬湯,骨頭是否會釋出鉛
另吃哪些食物能增加鈣質
 
 
 
醫師說,大骨湯僅會釋出少量鉛,應不至於造成鉛中毒
但建議多喝牛奶或吃起司以攝取鈣質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顏宗海醫師表示
要達到鉛中毒程度,大人需每100cc血液含40微克鉛,小孩則是每100cc血液含20微克鉛
大骨湯不至於造成鉛中毒,但可能造成血液中的鉛濃度升高
 
 
 
喝牛奶吃起司補鈣
 
 
哺乳動物體內九成的鉛藏在骨頭
鉛可在骨頭內停留達25年,不容易排出
若攝入過多的鉛,會造成小孩腦部神經病變,導致智力發展遲緩
大人則會腎衰竭、高血壓、慢性貧血等,須透過螯合劑治療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毒物學學會姜至剛發言人說
大骨湯含鉛量不至於造成鉛中毒,適量喝應沒問題,小孩反要注意蠟筆塗料
油漆等含鉛濃度高的用品
 
 
 
建議可喝牛奶、吃起司、堅果等補充鈣質,也要曬太陽
增加體內維他命D,對腸胃吸收鈣質也有幫助
 
 
 
 
 
 
 
 

星雲說偈:歡喜修行

 
 
 
(文摘自102.11.19 人間福報)
 
 
 
如樹初生長,日夜無休息,智者樂修行,增長亦如是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世間萬物,都是生生不息、繁榮昌盛地生長
善的會增長,惡的也會增長,所以我們要捨去惡事的增長,重視善事的增長
 
 
 
好比一個孩子呱呱墮地後
隨歲月一天天成長,身體不斷健壯、知識不斷增加,人情世故也更為熟悉
一棵樹的成長也是如此,從一顆種子、一株禾苗種到地下,接受陽光、土壤、水的滋養
會不斷地成長茁壯
我們的心念,也應該隨著時間不斷成長
 
 
 
比方,佛教很重視慈悲的養成,要隨時空的歷練,讓慈悲心增長
智慧、忍耐力,也要隨時間不斷增上
乃至個人修養、慚愧心,都要隨時間成長,不斷成長就是進步、就是成就
 
 
 
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很多人在晚年時,才感嘆自己虛度一生,再回頭已來不及
所以人在青少年階段,就應該時時留意自己在各方面是否有進步、成長
 
 
 
「智者樂修行,增長亦如是」
一個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歡喜修行,也樂於看到自己的道德人格日日增長
 
 
 
比方誦經、念佛、參禪靜坐等
都可逐漸延長時間、次數,考驗自己的定心、耐力
一旦日久功深,自己也會受用良多
 
 
 
所以,無論是待人處事或自我修持
有智慧的人都會努力督促自己不斷成長,突破自我的格局
 
 
 
這四句偈頌啟示我們
成為智者並不難,難在堅持不懈,難在對自我革新、奮鬥的熱情
若能及時醒覺,再努力一下、堅持下去
那麼做什麼事都不為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