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控制血糖,並不難

 
 
 
(文摘自102.11.11 聯合報)
 
 
 
找到鐵三角,控制血糖不難
 
 
57歲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
參加深夜脫口秀時表示,他患了第二型糖尿病
如減輕體重,病情將可獲得控制
 
 
 
93歲前總統李登輝也是罹糖尿病30多年的「資深」病友
他每天自己注射胰島素,加上控制飲食等,他說罹糖尿病「免驚、免煩惱」
要控制糖尿病,找到「飲食、藥物、運動」的鐵三角,再加上定期量血糖,控制血糖並不難
 
 
 
不吃澱粉控制血糖,大錯特錯
 
 
 
 
 
林伯伯得糖尿病,醫師交代要注意飲食
負責三餐的林媽媽也聽人說,含澱粉(如飯、麵..等)、糖、油的東西不能吃
青菜都要用燙的或水煮的
還聽說芭樂可治好糖尿病,這些是不是真的
 
 
 
很多人因誤解不吃任何澱粉類食物,醫師指如此反而不利血糖的控制
澱粉不能不吃,但要怎麼吃才適當呢
 
 
 
其實一天三餐,一餐吃一碗就可
如果能不吃白米飯改吃糙米飯、胚芽米會更好
因為同樣一碗飯,糙米飯、胚芽米飯的纖維質含量更高,可增加飽足感,進而控制血糖
 
 
 
有病患問聽說芭樂多吃可以降血糖
營養師表示,芭樂也是水果,吃多一樣也會造成血糖升高
營養師提醒,挑選水果應避免挑選甜份太高的水果如芒果、龍眼等
 
 
 
吃藥後馬上運動,血糖反低
 
 
運動能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改善血糖耐受性,間接降低對糖尿病藥物的依賴性
不過從事運動時,要注意血糖值
 
 
 
王伯伯有糖尿病,每天會早起運動
有一天運動回家時,在半路昏倒送醫,醫師診斷是因低血糖昏倒
 
 
 
王伯伯覺奇怪,出門前驗血糖
發現偏高,才決定先服降血糖藥再運動,怎反變成低血糖呢
 
 
 
原來是他服藥後立刻運動
體內沒食物製造足夠血糖,而運動和降血糖藥都會消耗血糖
所以反而使血糖過低
醫師提醒,糖尿病病友運動應在飯後60~90分鐘才進行
 
 
 
另外,第一型糖尿病病友,若血糖在250mg/dl以上
第二型病友在400mg/dl以上,表示血糖沒控制好,不宜運動,否則會導致併發症
出門運動時隨身攜帶糖片、識別卡,並穿布鞋、襪子,避免赤腳運動
 
 
 
自行停減藥,小心併發症
 
 
大部分糖尿病友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藥
很多人擔心長期吃藥對肝腎會有副作用,於是自行減藥或停藥
醫師警告,這樣會讓自己易血糖過高造成糖毒性,也易有心血管、腎臟病併發症發生
 
 
 
其實使用藥物治療後
配合飲食、運動,藥量是可減少的,但須經醫師調整
 
 
 
當併用兩種以上藥物都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糖尿病衛教師陳思羽建議病友,需要的時候,就該施打胰島素
 
 
 
罹糖尿病,併發症才可怕
 
 
麗娟最近都不大敢出門,更不敢和姐妹淘上街
主要是她走沒幾步就要找廁所,吃東西時,食量變很大,偏偏一下子就喊肚子餓
姐妹淘老笑她吃多還能變瘦,真令人「羨慕」
 
 
 
其實她很擔心,因為罹糖尿病去世的媽媽
當初被診斷出是糖尿病時,症狀和現在的她一模一樣
她猶豫要不要去做個檢查,但又怕結果和媽媽一樣,未來要一直吃藥
最後還要天天自己打針,越想越難過
 
 
 
國健署推估台灣有近150萬的糖尿病患
糖尿病是「慢」性病,是隱形殺手,一步一步「擴」及全身
 
 
 
主要是糖尿病初期多數沒有症狀
很多糖尿病患血糖過高數年,才從神經內科、眼科轉到新陳代謝科門診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併發症
大致而言,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眼睛病變
 
 
最常出現的併發症,一是眼睛病變
45歲的張媽媽,近日雙眼視力模糊,出入都要人攙扶
一開始以為是眼睛有毛病,到眼科就診後,醫生發現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是位於眼底感光的組織
糖尿病傷害到視網膜上的小血管、血管產生水腫、滲漏
當視網膜病變更嚴重時,眼底便會生成新生血管
這新生血管可能會造成出血,流到眼球中央的透明的膠質中,導致視網膜剝離
甚至會突發性失明
 
 
 
二、腎臟病變
 
 
由於糖尿病會損害到腎臟上的小血管網
使得腎不能過濾血夜的廢物到尿中
腎功能一旦下降,尿量減少,糖尿病友的2個腎臟都會受影響,到後來就須靠洗腎或換腎
 
 
 
醫師提醒,病友每年都要做「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以防腎臟病發生
而高血壓會增加產生腎臟病變的可能性,所以控制好血壓對糖尿病病友是很重要的
 
 
 
三、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剛開始會發現肢體末端整天都麻麻的,甚至沒感覺
有時一個小傷口,可能不知受傷而未處理或治療,就會造成傷口感染,嚴重者甚至要截肢
 
 
 
蔡先生糖尿病患
無意間發現左右兩腳指尖發黑壞死,是典型的「糖尿病足」
醫師用高壓氧治療合併清創手術,僅切除壞死腳指,才讓他保住膝蓋以下的腳部
 
 
 
四、易堆積加脂肪和膽固醇
 
 
糖尿病病人的血管壁比普通人更易堆積加脂肪、膽固醇
這些堆積物會阻礙血液供應心臟,易全身性動脈硬化,導致心臟病、中風或腳部循環不良
 
 
 
患者因心臟病而造成的死亡率是無糖尿病成人的2~4倍
而中風的風險也比其他人高出2~4倍
 
 
 
另外,美國醫界一項研究
血糖高的人易罹患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乳癌
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以上,併發肝癌最多
 
 
 
醫界認為,造成的原因是因糖尿病人
體內高血糖、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反應不好
且糖尿病和某些癌症都有肥胖、飲食失控、缺乏運動等共同致病因素
 
 
 
糖尿病雖易發生併發症,但透過飲食、運動及藥物控制
將血糖嚴格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就可嚴格控制造成併發症相關的危險因素
減少許多併發症的發生
 
 
 
控制病情,別怕打胰島素
 
 
40歲不到的柳先生,是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
罹病多年,血糖控制不好,醫師建議可以開始打胰島素
柳先生憂心忡忡的走進衛教室,挨完一針,他驚訝的說:「唉,不痛耶」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糖尿病衛教師陳思羽表示
國內病患對注射胰島素比較排斥
總認為是病情嚴重才需打針,其實相較於藥物控制,注射胰島素對糖尿病情控制較有利
 
 
 
一般糖尿病患為什麼怕注射胰島素
陳思羽感嘆這是國人的糖尿病知識普遍不足造成的
 
 
 
有病友說吃藥控制血糖較安全,最好不要打針
醫師指,某些口服降血糖藥物可刺激細胞製造胰島素
但有些病友服藥一段時間後,胰臟細胞功能漸漸衰退,若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降低血糖
就應適時補充,才能及早控制好血糖
 
 
 
陳思羽說,第二型糖尿病若在併用2種以上的口服藥後仍無法控制血糖
那就該改用注射胰島素
 
 
 
有些患者因害怕注射而延遲治療時間
造成血糖無法妥善控制,出現併發症後,才願意注射胰島素
 
 
 
其實現在胰島素注射針頭設計非常進步,且攜帶方便
新型短效預混型胰島素注射用藥,「上餐桌吃飯再打」,15分鐘見效
可及時有效控制進食造成血糖飆高情況
 
 
 
多年前有醫院引進胰島素幫浦
可全天監控病友的血糖變化,並注射基礎量的胰島素
不僅可以把血糖值控制得更平穩,也可免除天天打針的恐懼
不過健保不給付,病友得自費18~32萬
 
 
 
每天正常飲食,為何還是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血液中葡萄糖增加過多,卻無法減少」的疾病
為什麼這個病會是個問題呢?因為過多的血糖會傷害全身血管,引起各種併發症
併發症當中,有可能會造成截肢的「組織壞死」
有具失明風險的「視網膜病」,以及放置不管遲早需要洗腎的「腎病變」
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大血管受損,引起心肌梗塞及腦中風
葡萄糖是細胞能量的來源
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營養素,如無法供給至全身細胞,細胞就會因缺乏能量而死亡
這意味著人將無法活下去
然而,這麼重要的營養素
一旦增加太多,對身體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血糖」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那,血糖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增加太多
首先,讓我們先來思考一下,這個會造成糖尿病的「血糖」吧
五穀根莖類、水果、砂糖等食物中,含大量的醣類
經由飲食攝取的醣類,會被消化酵素分解成葡萄糖,再從小腸進入血液中
而血液中存在的葡萄糖,就稱為「血糖」,以數字來表現就是血糖值(單位為mg/dl)
進入血液裡的葡萄糖
大部分會被送往肝臟,轉化成易儲存的形式,儲存於肝臟細胞內
沒被肝臟儲存的葡萄糖,則被儲存在肌肉與脂肪組織中,儲存在脂肪的葡萄糖
就是我們所說的「三酸甘油酯」
進食後,因為血液中散布著大量葡萄糖
血糖值會急遽升高,於是肝臟開始快速吸收葡萄糖,轉化為肝糖
肝臟吸收不完的葡萄糖,則被肌肉及脂肪細胞吸收
所以飯後2~3小時之後,血糖值就會下降,回到與飯前相同的數值
在睡眠等非進食狀態下,血糖值會急遽降低
這時先前儲存的肝糖就派上用場了,它們會轉化回葡萄糖以穩定血糖,並被當作能量運用
像這樣,將飲食得來的葡萄糖
適當地作為能量源使用的現象,稱為「糖代謝」
如糖代謝不順暢,使得血液中的高血糖長期持續,就稱為「糖尿病」
「胰島素」運作,會左右你的健康
糖代謝是由複數個荷爾蒙共同負責
血糖一降低,身體就會分泌昇糖素、腎上腺素、皮質醇,幫助血糖升高
血糖一升高,身體則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
由此可知,幫血糖升高的荷爾蒙有好幾個,但能讓血糖下降的荷爾蒙,卻只有「胰島素」
這個唯一能使血糖下降的荷爾蒙,是什麼樣的荷爾蒙呢
胰島素是由胰臟裡的胰島β細胞所分泌
胰島素和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容受體」結合後,會向細胞發出「請吸收葡萄糖」的訊號
促使細胞吸收葡萄糖
就像鑰匙和鑰匙孔一樣
胰島素一和容受體結合,細胞的門就會打開,讓葡萄糖進入細胞中
使得血液裡的葡萄糖變少,血糖因此下降
無論葡萄糖多麼想進入細胞
只要胰島素不分泌,或不和胰島素容受體結合,吸收葡萄糖的門就不會打開
結果,葡萄糖只能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升高
倘若血糖只是乖乖待在血液中,那麼人類歷史就不會出現「糖尿病」了
殘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
會一邊破壞血管,一邊在全身循環,成為動脈硬化加速的原因
由此可知,會不會得糖尿病關鍵就在於「胰島素」
如果胰島素能正常作用,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會得糖尿病了
胰臟會判斷血糖多寡,調節胰島素的分泌量,讓血糖值維持穩定
過程可以整理為:進食→葡萄糖進入血液中,血糖升高→胰臟製造胰島素,分泌到血液裡→
血液裡的葡萄糖被細胞吸收→血糖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