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婚姻裡的自卑與嫉妒

 
 
 
(文摘自102.11.15 中時電子報/鄧惠文)
 
 
 
當發現另一半與你的家人變得難相處
可能是你的原生家庭太完美,讓他(她)羨慕又不安……
 
 
 
在上個月的專欄中
我們已談過「當另一半的原生家庭有些問題,該如何面對」
那麼,如果另一半的原生家庭很緊密、很完美,又會引發哪些問題呢
 
 
 
以太太的家庭為例
夫妻結婚後,太太心依然在她的天堂原生家庭裡面,完全沒想要出來的意願
這時就會碰撞配偶內心的不足
 
 
 
如果另一半跟原生家庭很好
你會有一種焦慮是:「我能夠給她更好的家嗎」
 
 
 
除非先生自己的原生家庭也非常緊密、非常理想
不然常見的落差就是
夫妻的一方來自於很受呵護、很開明、感情很好的家庭;一方則是來自較不好的家庭
這樣的二人特別容易會在一起
 
 
 
比方甲遇到乙,發現乙的脾氣很好,性格好穩定、活潑快樂、很有能量
甲在自己家裡沒有得到溫暖,就易被乙吸引
 
 
 
乙這種性格來自於關係很好、很緊密的家庭
所以甲也帶著某種期望,如果能成乙家一分子,自己也可享受這樣的家庭氣氛
 
 
 
可是婚後很幸福的乙
不了解甲的心思怎麼會這麼細密敏感
為什麼媽媽的一個眼神,就讓甲覺得媽媽對姊姊、弟媳都偏心
乙覺甲怎麼那麼「愛計較」
 
 
 
因乙沒辦法理解,甲長期處於情感資源不足環境下
心思當然要夠細密,要嗅出哪裡有資源、趕快去搶,才有得吃
 
 
 
因為不安,愛計較又難相處
 
 
可是當甲來到這麼情感豐沛的家庭
大家都沒有在計較、只有甲在計較的時候,乙會覺甲好怪,整個家庭也易覺
甲「怎麼那麼難相處」,因為他們都很好相處啊
 
 
 
甲日益覺得自己是外人,內心會羨慕更會不安:
「如果我終究要把配偶拉出來,成立一個小家庭,我有沒有辦法給那麼多」
 
 
 
這時候甲可能會有二種反應
一種就是癱瘓、什麼都不做,反正再怎麼樣,都無法給她
比她爸媽更好的東西,那就什麼都不做
 
 
 
另外一種就是想要切斷乙跟父母的連結,剝奪她本來有的,她才會覺得我的愛讓她吃得飽
這二種反應,都是甲對自己的愛缺乏信心
 
 
 
這時甲要做的功課是
如果配偶跟原生家庭的互動非常快樂幸福
能不能去看到這就是她之所以吸引你的那個最重要的養分、能不能去珍惜
即便自己用不到,即便配偶父母、兄弟姊妹沒對你這麼好
那他們的愛放在配偶身上,你可跟這樣的人當伴侶,你是不是能「真心喜悅」
 
 
 
通常我們嘴巴都說很喜悅
但內心的陰影自卑、嫉妒、不安並沒被消除,那不是真心的喜悅
 
 
 
真心的喜悅是處在這樣一個緊密的家庭中,你可以有安全感
看見他們感情好好,全部都窩在沙發上,你也想要窩在一起,你要敢去要
 
 
 
坦承表達,擁有更多的關懷
 
 
我看過很多岳父母也好、公婆也好
他們並不會知道甲的成長細節,頂多知道甲父母離婚或分居
更不會知道甲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情感品質是什麼,兒女也不會跟他們講這麼多
 
 
 
但我也看過很多令人動容的對話
比方女婿甲有一天終於對丈人說:「我的爸爸都不像你這樣
我每次跟你聊天提到一點我的業績或成就,你就會好開心,覺得女兒嫁給我很棒
我真的受寵若驚,因為我的爸爸沒這樣」
 
 
 
就算長輩的愛沒有作用在甲身上
他也可以有能力去看到「他們如何對自己女兒付出」
並坦承的表示自己的父母並沒有這樣對他
 
 
 
通常這種狀況下
乙的父母會說:「真的?這麼可憐,那這半子我們一定要多疼一點」
 
 
有些人會想像,如告訴岳父母「我們家沒像你家那麼好」
會被岳父母看不起,其實,長輩都會把我們當成小孩,是我們自己情緒在作祟
 
 
 
西方的家庭理論主張,人婚後就要跟原生家庭脫離
但我發現台灣的夫妻婚姻
 
 
 
其實大幅度的「想要」或「需要」上一代跟雙方原生家庭的支持與祝福
通常也會覺得不能奉養父母是一種遺憾
 
 
 
但夫妻如何在原生家庭的網絡下把夫妻的任務做好
一定要釐清價值觀
 
 
 
年輕夫妻成長於傳統的「父子軸」家庭結構
卻嚮往西方的「夫妻軸」
所以會看到年輕夫妻期待能維持親密相處,認為兩邊父母都應來分擔照顧小孩的責任
自己卻沒辦法長大成為真正的父母
 
 
 
最糟糕的狀況是,年輕夫妻想在父子軸跟夫妻軸得到好處
但兩邊的壞處他們都不要,還要抱怨公婆跟岳家
年輕夫妻要認知到,既然婚姻年資短,萬事都得用自己的方式慢慢來
 
 
 
但也要了解你們會需上一代幫助
是因為你們對於「當父母」還沒有信心
 
 
 
未來若要換取小家庭更多私密空間,得有更多時間不去倚賴上一代
你們就要願負擔更多照顧小孩跟家事的責任
夫妻先去處理這中間的矛盾、轉換,才能深刻的處理衝突、一起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